广西“三月三”: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范例
IM电竞平台“三月三”是多民族共享的传统节日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近年来,广西推动“三月三”这一传统节日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使其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,成为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范例。
今年“三月三”期间,广西多地举行多彩活动庆祝传统佳节。图为3月31日,龙狮队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沿街巡演。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摄
“三月三”历史悠久,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上巳节。刻上“广西”烙印的“三月三”,融合了各民族文化元素,特别是壮族“歌仙”刘三姐的传说。1983年,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,将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定为“壮族歌节”。1984年4月,广西第一届“壮族三月三”歌节在南宁市人民公园举行,来自南宁、百色等地的480多名歌手、5000多名各界群众参加了活动。此后,每年“三月三”期间,广西各地都举办文化活动,各族群众登台表演,交流感情,增进团结。
2014年,“壮族三月三”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广西法定节假日。同年,“壮族三月三”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影响力进一步提升。
2016年,广西筹划打造集民族文化、群众体育、风情旅游、特色消费于一体的文化品牌。2017年,“壮族三月三·八桂嘉年华”文化品牌正式推出,包括“和谐在八桂”“e网喜乐购”“桂风壮韵浓”“相约游广西”“民族体育炫”五大板块。为更好打造特色文化品牌,自治区党委、政府加强统筹谋划,宣传部门牵头、多部门共同参与,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,将歌舞艺术、非遗技艺、传统体育、特色饮食等融入节庆活动中。经过多年建设,2024年,这一文化品牌升级为“广西三月三·八桂嘉年华”,呈现新亮点、新特色、新活力。
多年来,广西不断丰富“三月三”的内容与内涵,使其从传统节日转型成为各民族大聚会、大联欢、大团结、大发展的盛会,成为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,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深入实施旅游促“三交”计划,促进文旅融合。广西出台《“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·桂在行动”实施方案》《2024年“广西三月三”旅行社“引客入桂”补助办法》等,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“广西三月三·八桂嘉年华”文化品牌建设相结合,积极利用当地自然景观、红色资源、特色民俗、文化遗产等,精心打造集文化传承、民俗体验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主题旅游路线和青少年游学路线,着力推动旅游业成为促进各民族“三交”的重要抓手,发挥旅游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、满足各族群众旅游需求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。
丰富活动内容,升华情感体验。今年3月31日,“广西三月三·八桂嘉年华”开幕式暨“四季村歌”活动启动仪式在南宁举行,“山歌好比春江水”广西民歌大会同步开展。活动现场,多家国家级文艺院团的艺术家联合广西本土歌手,与来自19个省区市的“村歌”团队共演共唱,呈现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画卷。活动期间,国家公共文化云依托新媒体传播矩阵设立“村歌”活动专区,组织线上音乐会、直播互动等活动。这些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在美好的节日氛围中和谐相处,感受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的温暖。
促进交融互鉴,增进文化认同。“三月三”期间,广西举办民族歌舞展、非遗展、美食展、传统体育比赛、学术论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,各族群众身着传统服饰,载歌载舞、共度佳节。“三月三”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、五彩缤纷,壮族的天琴、侗族的琵琶歌、京族的独弦琴、瑶族的铜鼓舞、苗族的芦笙舞等富有特色的民族艺术,壮锦、绣球、苗银、侗绣、贝雕、芒编等精美的手工艺品,壮族的五色糯米饭、侗族的酸鱼、瑶族的油茶等特色美食,抛绣球、抢花炮、竹竿舞、斗牛、三人板鞋、踩高跷、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竞技活动,让各族群众沉浸式体验文化之美、民族之美、生活之美,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。
释放“一节带百业”的集群效应。“三月三”期间,精彩纷呈的各种活动,吸引国内外游客来到广西,广西文旅市场爆火,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实现双增长,成为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。据统计,2023年、2024年“三月三”期间,广西接待游客分别为1360.99万人次、2353.91万人次,旅游收入达105.8亿元、205.42亿元,实现大幅增长。旅游业的繁荣,有力带动餐饮、住宿、交通、民族服饰、文创产品、特色农产品等相关产业发展,推动传统节庆向文旅消费场景转化,串联起城市与乡村、景区与商圈、线上与线下资源,丰富了消费业态和场景,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。
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。广西拥有沿海沿江沿边和联接大湾区、联接西南中南、联接东盟“三沿三联”之利,既是开放窗口,也是重要枢纽。自2023年起,中国—东盟(南宁)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成为广西“三月三”文化旅游品牌系列活动之一,通过“文化+旅游+科技”的方式,搭建起中国—东盟文化交流互鉴新平台。今年“三月三”期间,广西各口岸出入境总量突破16.5万人次,外籍人员占比达34%,同比增长6%。南宁、桂林等4个口岸及12市行政区域实施的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,叠加传统节庆活动,形成强大“磁吸效应”。“三月三”有力推动广西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,加快把资源优势、区位优势、场景优势转化为高水平开放、高质量发展成效。
总之,广西以“三月三”这一中华文化符号为载体,持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、全面交流、深度交融,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、共同繁荣发展,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,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了广西经验。
【作者单位: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。本文系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“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——以广西‘壮族三月三’为例”(项目编号2021LSZ023)阶段性成果。】
本文由:IM电竞,IM电子竞技,IM电竞官网提供